面對剛剛過去的2018年,不少印刷人都在感嘆這一年的“艱難”與“煎熬”,而這樣一組數據卻令人精神為之一振:2018年1~10月,膠印機進口額為6.54億美元,同比增長52.6%,接近2014年的全年水平。 近年來,隨著數字印刷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新興媒體的不斷涌現,傳統膠印市場增長乏力,對應的設備裝機量也在逐年下滑。我們看到,德國、日本幾大膠印巨頭紛紛選擇與國際知名數字印刷設備廠商合作,向數字印刷領域挺進,海德堡與富士膠片、小森與蘭達……牽手畫面依然歷歷在目。這一切似乎在向業界宣告:膠印已窮途末路,數字印刷才是未來。而這次膠印機進口大漲,卻又釋放了強勢信號:膠印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觀察近10年的膠印機進口數據(如圖1、圖2所示),我們發現,2010年膠印機進口額曾有過57.65%的年度增幅,當年進口額突破10億美元,隨后的2011年膠印機進口額攀上頂峰,達到11.04億美元,彼時的膠印設備廠商還算風光。但自2012開始,膠印機進口額便開始緩慢下滑,2016年更是跌落谷底,僅為4.14億美元,只有2011年體量的近三分之一,同比降幅更是達到了34.72%。印刷人對膠印市場的信心也隨之逐漸喪失。 圖1 2009年到2018年1~10月膠印機進口額變化
圖2 2009年到2018年1~10月膠印機進口額增長率變化
但從2018年前10個月的數據來看,在市場走勢并不明朗的情況下,業內這股子突如其來的投資熱情,無疑讓很多印刷人倍感意外。問題來了:短短10個月,6.54億美元的進口額來自哪里?這些設備又被誰消化了? 眾所周知,膠印機的主力進口廠商主要是德國、日本幾家。經了解,2018年,小森膠印機銷售額實現暴漲,僅2018年4月1日~9月30日2個季度,大中華區銷售額就增長了78.75%;海德堡的銷售形勢也非常好,超出了年初預期。這兩家廠商的設備主要見長于商業和書刊印刷領域。相對而言,在包裝印刷領域一直深耕的曼羅蘭,2017年的銷售額也取得了較大增長。由于設備廠商與印刷企業完成設備交易到海關數據統計顯示,存在近半年的時間差,因此2017年下半年曼羅蘭膠印機的銷售額增長對此次膠印機進口額增長也有一定的貢獻。 可見,無論是包裝印刷還是商業和書刊印刷,2017~2018年間印刷企業對設備更新的需求非常強烈,并在2018年得以集中爆發。但也不難看出,商業印刷領域的購機需求絕對是此次增長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而合版印刷企業更是其中的購機主力之一。因為此次小森熱賣的主要機型GL-46,其主要買家就是合版印刷企業。更有消息稱,國內大型合版印刷企業幾乎都買了這臺設備,有的甚至買了多臺。GL-46為何獨得商業印刷企業尤其是合版印刷企業青睞? 先來認識一下GL-46。它是小森專門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的大幅面膠印機。GL-46的最大紙張尺寸為872mm×1160mm,最大印刷范圍為862mm×1156mm,使得客戶可以完成一次性拼版印刷16頁標準A4(210mm×285mm)產品,且完全符合常規裝訂規范,產能是市場上102cm或92cm幅面膠印機的兩倍。也就是說,同樣一臺對開GL-46的產能,相當于兩臺其他規格四色對開機的產能,而且省下了一半的購機成本、一半的占地面積,效率提升了一倍。這對任何印刷企業的吸引力都是極大的,何況是對成本錙銖必較的合版印刷企業。 效率是一方面,質量是另一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合版印刷質量一直為人詬病,且市場亂象頻生,但其市場容量卻在不斷擴大。在一定市場基礎之上,合版印刷企業也在正視各種問題,尤其是業界對合版質量的詬病,因此此輪購機除了考量設備效率、產能、自動化程度等指標之外,印刷質量更是重點關注要素。合版印刷企業已經深刻認識到,只有提升印刷質量,才能逐漸向規模化、品質化、產品多樣化方向發展,并在未來贏得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由此也足以見得,如今企業購機,更多是為了替代現有產能,提升競爭力,而非滿足新增產能。 再來回看今年的膠印機進口數據,截至發稿前,2018年前11個月的膠印機進口數據已經出爐,進口額增至7.00億美元,同比增長47.2%,增長率開始下滑。可見,這一輪購機熱潮開始逐漸冷卻,設備更新換代的消化期已經顯現,新一輪增長何時出現、增長多少?還有待我們繼續觀察。但無論如何,此次新舊設備的替換,必將進一步推進行業的產能升級,行業競爭也將邁向新格局,從而倒逼企業不斷地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創新、自我升級,進而跟上行業發展新步伐。 |